道家十二段锦功法详解(二)
发布时间:2025-07-07 来源:道化真境 浏览次数:352
第四段:微摆撼天柱。
原注: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摆动,各二十四次。(图4)。

注释:此段功法是转动头部的运动,其目的是要影响头颈两侧的天柱穴。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颈后发际大筋外凹陷中。根据中医针灸学理论,刺激天柱穴可治疗后头痛、鼻塞、落枕、颈项部扭伤、肩背痛、脊柱疼痛等疾病。又因全身经络都与颈项相互关联,故活动颈项,可使经络疏通,血流暢旺,减少供血不足之疾患。故其又对现代的颈项强直、骨质增生等疾病,均有较为满意的疗效。养生家不但考虑到防病治病,而且又因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衔接,为保元保精修身养性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养丹炼丹铺垫通路。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首先将轻握的双拳置于两膝之上,将全身放松,背部自然挺直,低头,两肩不动,先将头脸由前向右、向后,再向左、向前缓缓旋转一周。吸气时,向前低头;呼气时,向后仰头,一呼一吸转一圈,向右转动三圈后,头部回复至原状,并目视正前方;然后,紧接着低头向左转动三圈。转动时,头部向左右要有一种顶天的意念;旋转的幅度要纯任自然,速度完全受呼吸节律的支配,有头晕目眩者不要闭目。
头部旋转完毕后,仍盘膝坐好,并将脊背挺直,使头不向前倾,而向左侧扭转;右手在左大腿上,随着向左扭转,左右手掌心朝上,右手叠放在左掌心上,置于左大腿根前,并随身体扭转。扭转时,目光尽量移向左肩后方。向左扭转后,再尽量将头向右扭转,并将目光移向右肩后方,同时将双手跟着转移到右腿上。按照上述要领,将颈部作横向旋转,即由肩部上方用力向后看的动作,左右各做二十四次。旋转时要动作缓慢柔和,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贪功冒进。
撼天柱动作完毕后,复将双手轻握固,轻置于两膝上,可进行下一段练习。
第五段: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原注: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做三次,要汩汩有声,心暗想,目暗视,所呑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液下去,气自随之。(图5)。

注释:此段功法是利用意念将津液送至丹田,并蓄于丹田之法。此段功法后来被养生家单独抽出来,称其为呑津功。而道家修行,则炼津化气,意念内视丹田,可见津液和气在丹田化合,并受到肾阳之火的温煦发生气化,就好像津液是水,肾阳之火在小腹内暧烘烘地将津液和气“烧”至沸腾,如水被烧开成气化,若雾露之溉,灌溉自己的五脏六腑,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丹炼丹之目的。丹田是人体内重要穴位之一,是生气之源,聚气之所,被历代养生家、修炼家所重视,其具体部位说法不一。但以脐下和关元穴之上的部位,相当于气海穴,他们都寄希望于此,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曰:“道经所谓丹田……,阴阳合辟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丹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初练时津液不多,久练自增。故丹经云: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这样引呑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故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云:玉泉者,口中唾也。朝量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呑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炼精。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盘膝坐好,首先用舌尖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牙齿牙床进行搅动。先左边后右边,先外边后里边,先上边后下边,依次轻轻地左搅动数次,再右搅动数次。用力要轻柔自然,在舌运转搅动过程中,同时双眼球亦随着舌的运转同步运转,有口水时不可咽下。然后用舌尖轻轻搅动数次,使口中口水(津液)越来越多,待其满口时,再将口中津液在口中鼓漱,如同用水漱口一样,鼓漱三十六次,然后分三次下咽,每次约咽三分之一。咽前或咽时呼气一口,咽时如咽硬物,咽部稍用力,最好能听到有咕咚的舌咽声。咽入时,必须集中精神,用心暗想,用目暗视,用意念将津液通过食道到胃部、到肾部、最后送到丹田。(注:本文功法丹田部位在脐下一寸半处)然后,吸气一口,仍沿以上路线送到丹田。如此呑津三口,吸气三口,皆存于丹田。为了有助于气贯丹田,可以使腹部亦随着呼吸一紧一松,一凸一凹,促进气血循环通畅。
其实,中医学认为唾为肾之液,唾为肾所主。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肾阴虚时,唾无所化则口干、舌干,入夜尤甚。而道家修炼谓之性命双修,故功法中每呑津液必送到肾,可补肾中精气。现代医学更证明了唾液的诸多功效,如消炎杀菌,增强神经机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加食欲等奇特的功效。
呑津完毕后,可继续做下一段修习。
第六段: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原注: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心相对搓至极热,急分两手摩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摩三十六遍,仍收手握固。(图6)。

注释:这段功法主要是磨擦腰部,其位置在腰上脊柱两侧的凹软部位,也就是肾俞穴部位,也有称其为腰眼,属带脉经部位。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乃一身之总枢纽。肾为先天之本,腰肾为阴阳之源,五脏六腑精气之所藏,腰肾亏损精气失,会导致气血双亏,体质虚弱。如果因房事过多或精力衰退时,即会出现腰痛、麻木等感觉。而历来养生家和修行家惜精如命,所以养生家的节房事,道家的修行的修亏补漏,其目的是保得一分精液,多延一分寿命,故对肾精尤为重视。而腰肾则喜温恶寒。用掌搓腰之后,不仅温暖了腰部,而且增强了肾脏机能,疏滞通凝,使气血运行畅通,不但增强了肾功能,而且于精神衰弱及整体调节大有裨益。故中医临床中常用此部位来治疗性功能衰退,泌尿生殖系统病,神经官能症和腰腿痛等症。因此,此段功法的作用,就是要将精门中积存的浊气排出体外,保肾固精,补益肾气,添精保元,增强性功能及整体机能的系统调节与平衡。
具体动作:此段功法旧称搓内肾。紧接上段,将口闭住,然后用鼻深长细匀绵地吸气后,将气缓缓地压入丹田中,并且闭气片刻。在闭气时,将两手掌心相对,相互搓至极热;然后将两手掌心翻转紧贴于腰部两侧的凹软处,再用掌心在肾俞部位作圆弧状按摩,连续按摩三十六次。按摩时,可意守腰部即两肾俞穴,使腰部产生热感,与手掌之热相互接应,溶为一体。这样能使腰部产生的热感,与手掌的热感,随着呼吸,也似乎有热气运动一般。初习时,也许不会有明显感觉,只要坚持一个月以上,自会感到其妙无穷。故历代养生家对此功均有体悟,特辑录妙诀一首供参考:妙处无穷搓腰功,能治腰病与痛经;两手搓热摩肾部,带脉通畅腰力增。
待收功时,将气由鼻孔缓缓呼出,双手收回握固,轻置于两膝之上,方可继续接练下一段动作。
第七段: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原注: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图7)。

注释:将第一段至第六段的动作按顺序练完后,这一段便是进入高深内丹术的基础功法了,也是为打通任督脉,实现“小周天”循环铺垫道路。这段练法历经历代养生家和修炼家的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各种殊途同归的内丹养生术。其中以武当八卦养生功尤为精妙。其诗曰:任督走转在神阙,修真养性法更捷。大道神功由此走,才是养生第一诀。又曰:炼精化气气化神,返老还童修真人,你若练到还虚处,我命在我子孙生。
脐轮,针炙学中叫神阙穴,是个重要的穴道。练功家称此处为脐丹田、前丹田或中丹田。中丹田在脐的深部,与前丹田相互对应。导引脐丹田,对锻炼气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神阙穴属任脉,居脐中,为生命之根蒂,后天之气舍,又为中、下二焦之枢纽,能调节全身的精、气、血,是气功锻炼者意守的重要部位,以脐调转呼吸,即内呼吸,又称“胎息”,它是小周天的最高阶段。
在前六段习练中,多次谈到呼吸方法。“十二段锦”同其它内家拳一样,呼吸要细缓而深长。所谓细缓,则是呼吸时柔细缓慢,出入绵绵,自然悠暢;所谓均匀,则是呼吸时匀称,不急呼急吸,以免扰乱心神,影响气归丹田;所谓深长,即是前述之气贯丹田的腹式深呼吸。因此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均要遵循此要领,不可强行控制,形成憋气努气之病。应循序渐进按步就班,勤学巧练,自可丹田内气充盈,从而使丹田之真气源源不断地输传到全身。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将双目轻轻闭上,以舌尖轻轻抵住上腭,即“搭鹊桥”。提撮谷道,即“搭下鹊桥”,使任督脉相连接;松驰全身,脊背要自然竖直,两拳轻握固,放在两大腿根前。先以鼻吸气后,缓缓将气压入丹田内。注意:开始呼吸时,吸气量不可过多,将吸入的气缓缓压入丹田并停止呼吸后,以充满于小腹的压力向四周扩散,故拳家谓:气沉丹田,力散全身。当小腹由于饱满而产生热感时,便由下腹部慢慢地将气由鼻孔推出。以上动作连续重复做九次。
待此段练完后,可继续接练下一段。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7-14 05:52

已入驻名师:68人

已入驻传承人:141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