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武术研究 浏览次数:691
文化的兴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更是一个国家彰显国际影响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国长久发展、民族精神建设和经济繁荣发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坚持文化自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武术起源于中国,并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壮大,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密不可分,中华武术文化已然成为体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助力中华武术文化传承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问题。

1武术“文化自信”的根源
武术从最开始的防身技能和为国家军事服务,到如今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始终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武术自古以来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养生学以及宗教礼仪等思想和观念对中华武术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极大丰富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武术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显著的文化符号,使之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武术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伴随人类历史发展,即使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习武人尚武爱国的精神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激励着中国人民抗击外侵内扰,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在当代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无限动力。

2武术“文化自信”的价值定位
2.1中华武术文化提高国民文化自信认同感
武术源于中国、兴于中国。中华武术文化历经千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华武术文化不仅仅是武术技术的体现,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扩充,其中尤以爱国主义精神最为突出,以其增加国民文化自信认同感是时代赋予中华武术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2中华武术文化提升国家国际形象影响力
中华武术文化“点到为止”“止戈为武”等思想内涵与我国对外“和平交流”的思想高度契合。通过中华武术文化实现与各国友好交流与学习,是扩充我国国际影响力与彰显大国风范的良好体现。
2.3中华武术文化提速中华武术发展竞争力
近几年,人们对竞技体育“唯金牌”现象逐渐有不认同感,而武术所特有的养生与健身功能正好可以改善竞技体育这一现象,在填充世界体育文化含义的同时,对武术自身更好地走向国际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是武术抓住时代发展潮流加速自身发展的绝佳机遇。
2.4中华武术文化打破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局限感
在全球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文化输出对于其他各国的影响,我国如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播与交流,是我国当前提升文化竞争力不可逃避的挑战[5。中华武术文化作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助力中华文化向国际传递中国思想与理念的不二之选。

3武术“文化自信”面临的窘境
3.1对中华武术文化存在认知偏见
中国武术历来讲究尊师重道、行侠仗义且门规森严,中华武术文化受此影响颇深,重传统、轻创新的观念严重,习武人有保守、封闭的特点,如,对“祖传秘决”“武林秘籍”等不轻易外传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因其封闭的武术传承观念也可能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对中华武术文化产生误解。再者,近年来,“私下约架”“借助自媒体夸大宣传”等不文明现象也给武术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华武术饱受外界争议。
3.2中华武术文化理论体系缺失
中华武术文化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医养生学、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代军事学以及宗教礼仪等多种传统学科与思想文化于一体,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横向关联的理论体系,其与武术自身技击性特征贯通交融,复杂性明显,使习武者学习掌握中华武术文化时存在困难,而且中华武术文化系统存在基础概念定义不准确、个别武术流派理论不健全等现象,导致后人在学习中华武术文化理论时产生偏差。广大武学专家始终致力于科学研究,力求构建中华武术文化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3.3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体系散乱
中国五千年人类发展史,锻造了中华武术文化蓬勃发展,贯穿儒、释、道等大家思想,深受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师徒传承、家族传授以及武术流派内的教化是武术传播的主要方式,门派固化观念使之缺失完整的传承体系,以致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体系散乱,难以使中华武术文化科学化发展。
3.4中华武术文化传播途径局限
封建社会的武术门户之见严重影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抑制了其传播的规模与速度。这种理论观念与新时代体育文化的开放交流、创新发展传播途径相违背,而中华武术若要真正走出国门,得到各国体育爱好者的认可,就必须打破门户之见,海纳百川,融合多方优秀元素,扩大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范围。

4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路径
4.1领悟中华武术文化精髓,消除文化认知偏见
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跨越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群体。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尽管每个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但每一位武术人都应牢固树立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作为武术人要深刻领悟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要勇于担当、踏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中华武术文化自信。武术人需要保持勇敢和坚定的态度,在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信念,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武术运动和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工作。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时,要正确理解中华武术文化,摒除偏见,用理性与客观的态度来认知中华武术文化,深刻认识中国武术的独特价值与内涵。
4.2剖析理论体系内涵,重建中华武术文化构架
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应以保持中华武术文化理论体系的独立性为前提,要善于运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挖掘、整理、分析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与深刻内涵,健全中华武术文化理论体系,促使中华武术文化科学化、理性化,依据中华武术文化特色,充分结合社会需求,牢固树立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处于新时代发展的前沿,武术人更要明确自身使命,消除门派之间的隔阅,促使中华武术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科学重建中华武术文化构架,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步伐。
4.3利用科技传播途径,丰富文化传播路径
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武术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学习中华武术文化知识的需求,新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逐步与传统媒体融合产生巨大无比的效能。因此,在新时代,武术传播者需要转换传播思路,掌握并利用好新的传播工具,让中华武术文化打破时间、空间壁垒,通过新媒体手段,以多元化、多层次的形式传达给观众,这样才能在传播领域大显身手,去引领新媒体奥论导向。

5结论
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武术人应该坚定中华武术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武术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武术文化,让更多国家的人民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武术文化,成为向世界推广武术的践行者。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