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术:以武入道,侠骨丹心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147
在中华大地的西北腹地,巍巍崆峒山如一条苍龙盘踞,云雾缭绕间,藏着一门传承千年的武学瑰宝——崆峒武术。它不仅是拳脚刀剑的技艺,更是一部镌刻着华夏文明密码的典籍,是刚柔并济的哲学,是天地人合一的道法,是流淌在武者血脉中的侠义精魂。
一、问道崆峒:千年文脉孕武魂相传上古时期,轩辕黄帝跋涉千里,登临崆峒,向广成子求问治国修身之道。广成子授以“至道”,言“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这“静中求动”的智慧,成为崆峒武术的源头。自此,崆峒山便成了道家圣地,武学之源。千百年来,崆峒武术汲取道家“阴阳相生”之理,融汇兵家“攻守兼备”之策,吸纳儒家“仁义礼信”之德,在烽烟战火与晨钟暮鼓中淬炼成形。它不似少林刚猛外显,不比武当飘逸超然,却独有一份“藏锋于内,化劲于柔”的深邃——拳如松风拂山岗,剑似流水绕磐石,一招一式皆含天地气象。
二、刚柔并济:拳脚之间见乾坤崆峒武术的招式,是力与美的交响,是形与意的交融。其拳法以“崆峒八大门派拳”为宗,讲究“虚实相生,进退有度”:劈、崩、钻、炮、横,五形变幻如五行生克;闪、展、腾、挪,身形流转似云卷云舒。一套“飞龙拳”使出,柔时若柳丝缠枝,刚时如雷霆裂空,动静之间尽显武者对自然的参悟。兵器之道更是精妙绝伦:崆峒剑法“剑走轻灵,意随气行”,剑尖一点寒芒,似星坠银河;崆峒枪“扎、挑、扫、崩”,枪影如龙蛇起陆,势破千军。更有独门奇兵“铁扇”“佛尘”,将文人雅器化为克敌利器,刚柔并济中透出“武以载道”的智慧。
三、以武入道:侠骨丹心照古今崆峒武术的至高境界,不在“以力降十会”,而在“以德服万人”。它崇尚“武德为先”,训诫弟子“习武为强身,出手为护道”。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曾访崆峒,叹其“武技合兵法,仁义贯始终”;清末民初,崆峒武者持剑下山,保家卫国,以血肉之躯诠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武德精神,早已超越胜负之争:练武场上,师徒过招点到即止,胜负一笑泯恩仇;红尘世间,武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从不恃强凌弱。崆峒武术的魂,是“手中无剑,心中有义”的坦荡,是“修身齐家,兼济天下”的担当。
四、薪火相传:武韵新生耀时代今日之崆峒武术,早已褪去江湖烟尘,以文化之名走向世界。在崆峒武校的演武场上,少年们晨起练拳,暮诵诗书,将“文武双修”的训言刻入骨髓;国内外武术赛场上,崆峒弟子一招“青龙出海”,引得四海惊叹;非遗展演中,崆峒武者轻拂铁扇、佛尘,柔劲震落花瓣,刚风裂开石板,观者无不屏息凝神,恍惚间如见古人踏月而来。更可贵的是,崆峒武术正以现代语言重述千年传奇:健身爱好者习其套路以强筋骨,职场人悟其“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少年儿童借其磨砺心志……它不再是深山秘传的绝学,而是人人可修的身心之道。
崆峒武术,是刻在石碑上的历史,是活在拳脚中的文化,是奔涌在血脉里的信仰。它从《庄子》的典籍中走来,向未来的星辰处奔去,以武者之魂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正如崆峒山巅的云雾——看似缥缈,却蕴藏着撼动山河的力量;看似寂静,却回荡着千年不绝的龙吟。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